时间:2022-09-11 10:14:30 | 浏览:1072
□曹 鹏
昆明大观楼有一副长达一百八十字的长联非常出名,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文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以轻快笔调描绘大观楼登临四望所见风光,下联前半段简要概括了云南汉唐宋元四个时间节点的重大史实,然后转回眼前景物以萧瑟情怀作结。在诗词史上,用近似形式表达类似主题,苏轼(1037-1101年)有一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了方便读者对比,不妨在此抄录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往上追溯,这其实是一个中国诗歌史上经典母题,更早些北宋的张昪(992-1077年)有一首《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门外酒旗低迓。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危栏,红日无言西下。
苏、张这两篇都是各种词选中的保留篇目,可以说,不难看出,大观楼长联在内容结构与主题思想都与之一脉相承,都是上半阙写景,下半阙思古,最后以写景结束。大观楼长联作者所借鉴(或用现在时髦的说法“致敬”)还有杨慎(1488-1559年)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本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的一篇,后来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借用放在卷首,使这首词知名度剧增,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词作之一——对非古典文学专业的中国人来说,甚至可能是读过的唯一一首明代的词,虽然可能并不知道杨慎是作者。杨慎是极其高产的作家,著作数量达四百种,被后人认为是明代最有才学最高产的文人学者,后人整理编辑有《升庵全书》。
杨慎和云南的关系不一般,至今昆明西山脚下还有一处升庵祠。我不知道昆明还有没有别人的祠,至少我没见过。嘉靖三年(1524年),杨慎不顾个人安危逆龙鳞,给皇帝就立嗣提意见,受廷杖,贬谪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永昌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于戍所。杨慎活了七十二年,后三十五年是在云南生活的,偶尔出游去内地或回四川家乡探望。直到清末1903年袁嘉谷成为经济特科第一名(相当于进士里的状元)为止,有史以来云南没有出过一位状元,而客居云南的杨慎是天下闻名的状元。杨慎对云南文化影响甚大,是滇人爱戴并引以为自豪的先贤。
正因为杨慎在云南是妇孺皆知的才子,大观楼长联也就能看出受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影响痕迹。长联很大程度上是受上述词作启发而代之以云南因素并且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在文体上,长联很像是一篇短赋或一首长词,气势雄浑,境界阔大,艺术性很强。
大观楼是康熙年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昆明近华浦兴建的,此时滇池水位还相当高,近华浦还是郊野,登临大观楼,滇池在望,遥眺西山,视野所及,正与长联描绘的景物相符。而今由于昆明城市建设,大观楼景观已经被高楼所包围成为城区中的一个公园。近三十几年来,每过冬季,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飞到昆明避寒,滇池是主要栖息地,市中心的翠湖、滇池海埂与大观楼公园是游客观赏投喂海鸥的三个主要去处,在长联创作的年代滇池可能还没有如此多的红嘴鸥,否则应当会在长联中记上一笔。惟上联“万顷晴沙”,有学者考证应为“万顷晴莎”,因为在大观楼是看不到沙滩的,而“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四个排比句明显应是罗列四种植物才对。
据说大观楼建成后征联,长联胜出,不过,最初悬挂在大观楼的长联并没有写明文字作者姓名,只有书写刊刻者陆树堂的名字。这也反映出在清初人们并不重视对联,不把对联视为正式的文学作品。后来有学者考证长联作者为孙髯翁(1685—1774年),并发现了其遗作,从清晚期至今编辑出版过不止一个版本的孙髯翁诗文集。不过,孙髯翁自编的诗集与其他著作有清代刻本与抄本,并没有收录这副长联。这是因为清代文人自编诗文集例来不收录联语。见过孙髯翁并为之写过小传的师范(1751-1812年)在其《师荔扉先生诗集》中有一首《东渠邀游近华浦偶成》中有两句“钱员外寄飞扬兴,孙布衣留绝妙词。”并自注“内有髯翁联甚佳”,明确把大观楼名胜与钱沣钱南园与孙髯翁两人联系在一起,证明了当时昆明文人墨客知道长联作者是孙髯翁。
长联文采斐然,又切合云南本地情景,一百八十字的篇幅在当时也属创举,因此传诵人口,成为经典名联。至今昆明人不乏能背诵大观楼长联全文者。大观楼因为长联,而与有王勃《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崔灏《黄鹤楼诗》的黄鹤楼以及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岳阳楼齐名天下。
昆明-麻园诗人.flac4:09来自玺秋888故乡于人,或其小或其僻,常青春盼离,一骑绝尘,挥诀鸿志,远他乡或其顺或其逆,经年别情,弥久梦迴不忘。最念吾乡四季如春、繁花流年,闻香浓淡知春夏、看花开落识秋冬。吾今回故里-昆明,春城依旧,沧海桑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名扬天下,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无疑是文化与建筑融合的产物。这些名楼多数都地处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唯独有一座名楼坐落在西南边陲,它有着“万里云山一水楼”的美誉。被世人推崇的天下第一长联就悬挂在此楼前,它就是大观
2022年6月18日,云南昆明,六月中旬一过,大观楼又迎来了一份夏日风光,荷花在碧水古楼掩映下,进入了花期。实在是,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抚楼台。在游路两侧约160亩的荷池中,满池荷叶青翠,亭台楼阁如盖。含苞待放的花朵丰满圆润,欲吐芳香,
昆明春城春暖花开大观楼大观楼的海鸥比海埂大坝的海鸥还要亲民!原因说出来让人心疼,因为海埂大坝已经成了标志性海鸥基地了,前来投喂的人不计其数,而大观楼的海鸥目测观察,很多都是老年人观赏居多,外地游客和带孩子人投喂居多!大观楼新桥大观楼新修的一
正月十五作为一年中的首个月圆之夜,也有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寓意。不过,关注元宵节还不够。节日这一天还要到大观公园逛一逛似乎才会感觉圆满。因为元宵节到大观楼赏景、猜灯谜,已经成为部分昆明人约定俗成的传统。笔者提前得知,今年元宵节,大观公园将继
大观楼公园位于昆明市的滇池湖畔,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建大观楼,公园也因此而得名,公园内花木繁茂,假山、亭阁、小桥、流水,景色极为美。这里最出名的,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发,傲然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郊,为三重檐四角尖顶木结构建筑。清康熙29年(1690)由巡抚王继文兴建。它四面环山:背靠蛇山,左边(东边)金马山,右边(西边)碧鸡山,南面与鹤山隔湖(昆明湖)相望。乾隆年间,布衣名士孙髯为其撰180字长联,名士陆
2022年2月7日,云南昆明,大年初七,昆明大观公园梅花、牡丹花、月季花绽放,公园美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美景,享受春日里暖融融的和煦阳光。昆明大观公园和大观公园南园已在1月29日的时候“连体”开放了。相比以前,整个公园的面积更大。日前,公
近期,临沂与黄岛的疫情又有些抬头,让我们这地方也又来了一波连续核酸检测。虽时值盛夏,天气炎热,病菌仍旧肆虐,看来还是多多居家更加安全,正好写写字,也避免麻烦。这段时间一直坚持魏碑楷书的临写与创作,老师教学魏碑是让我们放大了写,当时的示范多是
书法创作:石穿一二三书法交流,传递爱心下联由左向右读,中间图是作者题款:石穿隶书昆明大观楼长联,已亥年夏月于湛江滴水斋。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全联180字,由清代名士孙翁所作,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上联描写滇池风
本网讯(赵永忠 毕蓉)楹联,辞海是这么解读的:“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寡无定数,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楹联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相传起
李嫦莉 主评 主评综述:遵从评审中宽严适度,长联从宽,短联从严,入选从宽,选优从严的原则,淘汰不符合主题的,有失替、失对、不规则重字等硬伤的,涉嫌抄袭的,成语、诗句、俗语字数等于或超过作品总字数一半的。本次共收到206副作品,匿名选出优秀
昆明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近华浦南面,是一座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建,后几经修、毁、建。现存大观楼是光绪九年(1883年)再修,保存至今。 大约1765年,昆明诗赋名家孙髯翁为大观楼撰写一副180字的